2025中国农机工业代表团赴欧洲考察圆满成功
www.caamm.org.cn 2025-11-26
文章来源: 作者: 文章类型:普通

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组织的“中国农机工业代表团”一行88人,由赵剡水会长带队,于2025年11月赴欧洲进行农机工业的专业考察。代表团一行用三天时间详细考察了德国AGRITECHNICA展会(以下简称“汉诺威农机展”),并依次访问了科罗尼(KRONE)公司在德国Spelle的工厂、雷肯(LEMKEN)公司在德国Alpen的工厂和克拉斯(CLAAS)公司在法国Metz的工厂。
此次代表团成员由产学研推相关单位的领导、专家和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组成,包括研发、制造、应用、推广、管理的农机全产业链人员。农业农村部农机化总站、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国机数科、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吉林大学、江苏大学、山东农业大学以及中国一拖、潍柴雷沃、江苏常发、山东巨明、徐州凯尔、博创联动、潍坊谷合、协力液压、锐牛股份等重要管理机构、科研单位、知名企业领导参加。
本届汉诺威农机展吸引了来自全球52个国家和地区,包含约翰迪尔、凯斯纽荷兰、爱科、克拉斯和道依茨法尔等国际巨头的2849家参展商,其中68.5%是德国以外的企业,累计接待了来自171个国家的47.6万名观众,集中呈现了农业创新技术、自动化装备、智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领域的前沿成果。

克拉斯CLAAS发布了全新AXION 9系列大型拖拉机。这款产品不仅以其智能驾驶功能引人注目,更因其搭载的全自适应无级变速拖拉机传动系统受到了专业观众的热烈追捧。
道依茨法尔DEUTZ-FAHR全球首发了其全新8系列TTV拖拉机。

S7 900约翰迪尔John Deere联合收割机是S系列最高端产品,它装有额定405Kw、最大460Kw的发动机,拥有约翰迪尔顶配的驾驶室,前驱动装置可轮履互换,数字化、自动化、信息化、智能系统技术应用程度在全球联合收割机领域稳居世界领先水平。尤其是预测行驶速度自动化功能,即使在作物条件不一致的情况下,也能确保全天保持最佳喂入速率,可将其生产率提高多达20%。

芬特FENDT展出的Xaver GT 系列自主农业机器人,采用全自主作业模式,通过 AI 导航系统实现无卫星信号区域的精准路径规划并可实现自动避障。搭载混合动力系统,采用四轮转向 + 蟹行模式,可在坡地或狭小空间灵活作业。

纽荷兰CR系列联合收获机重点展示了其玉米割台自动化系统,该系统将先进传感与控制技术进行集成,在联合收割机作业过程中自动调节多种玉米割台参数。该系统全程无需手动调整,可帮助不同经验水平的驾驶员降低收获损失、最大化收获效率并降低燃油消耗。 凯斯Case IH揭晓了其全新设计的Puma系列拖拉机。
和智能化、绿色化深度融合的相关技术创新是本届展会新的亮点。21号展馆成为数字农业开放赋能的前沿阵地。“Field Data Manager”系统可一键生成变量施肥处方图,且开放API支持二次开发,打通“数据-设备-作业”闭环,推动农机从硬件销售向“硬件+数据”服务模式升级。在自动驾驶与无人机等领域,实现了从单机导航向“导航+作业控制”一体化方案升级,显著提升了技术适配性与全场景服务能力。
在展会期间,我协会一行拜访了德国农业协会(DLG)、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VDMA)等,并进行了工作会谈,为进一步加强协会的对外交流与合作,促进中外企业合作对接打下基础。

协会领导以及参观的代表团成员,积极走访参展的中国企业。本次来汉诺威参展的中国农机整机及零部件企业260多家,是本届第三大参展国,潍柴雷沃、江苏沃得、中联重科、广西玉柴、大疆、极飞等企业盛装亮相展会,还有导航辅助驾驶企业以及江浙一带的机具和零部件企业参展较多。

潍柴雷沃展出全球首发的纯电动拖拉机E1000,采用纯电驱动实现全程零排放;广西玉柴展出新能源动力K09-IEP总成,集成发动机、电机与变速箱;丰疆智能、联适、华测、惠达等企业不但展示了在导航自动驾驶方面的技术实力,也利用无人机、割草机器人等产品展示了自己在智能化无人化方面的成果。中国农机企业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

展会结束后,代表团成员首站访问德国科罗尼集团(Krone Group),公司亚欧市场销售总监Schutte先生、出口销售总监Wahoff先生及中国市场总经理霍红燕女士、副总经理姜承希先生,热情接待了我协会代表团。该公司全球员工6509人,2024年集团销售额达24亿欧元,业务遍及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经过119年的发展,科罗尼的牧草收获机械已成长为享誉世界的高端品牌,产品涵盖了自走式青贮机,割草机,搂草机,摊晒机,打捆机,移动式颗粒机以及饲料运输拖车等240多种产品型号,覆盖了饲草料收获全流程。

代表团主要参观了科罗尼零件中心,据了解科罗尼是欧洲首家采用全自动智能仓库管理系统的农机生产商。该中心投资4900万欧元,2024年投入使用,集高度智能化与自动化于一体,对超过6万种零件的自动化存储、拣选与调度,可实现7天24小时不间断运营。该中心的智能化、无人化的程度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代表团随后应邀参访了雷肯(Lemken)公司在德国Alpen的工厂。雷肯公司CEO Anthony先生向代表团致欢迎辞,洲际销售总监Wosiek先生介绍了公司情况。该公司自1780年创立以来,历经245年七代传承,始终专注于土壤耕整、播种及作物保护领域的高性能机械研发,生产和销售。德国雷肯公司在33个国家建立分支机构,在11个国家建立生产或者组装基地。80%的市场都在德国以外,员工总数2100人。工厂整个生产过程中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雷肯在材料和热处理工艺上的不断创新和技术积累,这些也逐渐成为了雷肯的核心竞争力。

代表团接下来还参访了克拉斯CLAAS在法国Metz的工厂,工厂总裁Zimoch先生对协会代表团的到来致以热烈的欢迎。据介绍,该工厂占地12公顷,是CLAAS主要的打捆机制造基地,产品涵盖大圆捆和大方捆的VARIANT/ROLLANT/QUADRANT三个系列。自1960年基地建成以来,该工厂已经累计生产了30万台打捆机。工厂混合生产设施包含激光切割、折弯、机器人焊接、涂装和总装,并分为两条独立生产线。高精度制造、模块化装配和持续改进的工艺流程是这家工厂典型的特点。

在旅途中召开了“大巴车上的研讨会”,分乘三辆大巴车上的代表团成员分别就汉诺威农机展和欧洲老牌农机企业参观后的感想,以及行业痛点展开多场研讨。相互分享了各自的心得体会及收获,同时也为协会下一步在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工作提出了很多中肯的建议。

针对差距与机遇,研讨各方提出具体发展路径。中国一拖集团董事长赵维林的团队指出展会上拖拉机的核心部件、人机交互和智能化的升维显著;收获机具在智能化、专业化和少人无人化方面提升显著。

潍柴雷沃智慧农业总经理王健的团队提及耕种管收储机具特点,国内部分环节与国外有差距,但电动化助推潜能释放;国内拖拉机与欧美CVT差距缩小,新能源呈井喷式发展,机具电气化为方向。

江苏大学全力教授指出,中国借电动化突破传统技术瓶颈,混动农机节能可靠,成本下降。其推动产业 “换道超车”,为智能化奠基,有望打开国外市场,助力农业强国建设。

江苏常发农装总经理于晓东团队认为我国农机依托完整工业体系,硬件不逊于国外,成本优势显著,短板在软件与人才。建议策略上首先占领中低端市场积累样本,之后小步快跑,加快迭代,产品上缩小与国外差距。

山东巨明董事长郭亮指出要学习国外企业“精益求精、专注坚守”的精神,建议重视经济作物的农机研发及软件与运维赋能,助力行业弯道超车。
徐州凯尔总经理吉前的团队指出国内座舱操纵与国外差距大,需学习。智能化上,国外已形成生态,国内有成长空间。

博创联动董事长陶伟指出本届展会对于智能化的全球化趋势有强烈感受,各大农机企业在精准农业方面都推出了全链条系统级解决方案,强调软件硬件一体化,强化大数据、自动作业流程和人工智能应用。

国机数科副总经理邢凯提出将深化农机云建设,推动农业数据互通与价值挖掘,深入实施人工智能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千寻位置将加强北斗与雷达、视觉传感器的融合,与终端厂商共同完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逐步实现无人农场目标。

全球化布局方面,锐牛股份等零部件企业已获克拉斯、凯斯纽荷兰等国际巨头订单;玲珑轮胎等企业通过海外建厂、赛事赞助提升品牌影响力,其农业子午胎在欧洲测评中名列前茅。

中国农机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既要正视差距、保持耐心,也要抓住新能源与智能化机遇,通过政企研协同与全球化布局,实现从农业机械大国向强国的跨越。未来,随着技术迭代与成本下降,中国农机有望在全球市场占据更重要地位,为智慧农业发展注入 “中国动力”。

每次的出访,协会都会针对企业需求量身定制考察的重点内容和重点技术,精准对标国际先进企业和产品。
在美好舒适的商务旅途中,协会既提供了与国外同行交流学习和分享经验的平台,又促进出访单位之间的充分交流甚至创造出合作的机会。代表团成员表示希望通过中国农机工业协会国际合作交流的平台,进一步与国外先进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促进我国农机行业转型升级及高质量发展。
2025年的出访工作圆满结束,现已收到来自多家单位的反馈和2026年越南和意大利的出访意向,中国农机工业协会2026年国际交流工作已经启动。望农机界同仁如有出访或参与国际交流的意向,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一如既往全力做好各项服务工作。
相关阅读
- 2024-11-18中国农机工业代表团赴欧考察成功
- 2024-05-08意大利博洛尼亚国际农机展通知
- 2022-11-02菲律宾驻华新任商务参赞来访协会
- 2019-05-23我协会代表团赴南非考察
- 2018-06-04协会赴北海道考察团突破50人
- 2018-05-02农机“走出去” 中东行之伊朗站
中国农机工业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农机工业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农机工业网,转载请必须注明中国农机工业网,http://www.caamm.org.cn/。违反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本网转载并注明其它来源的作品,即“来源:XXX(非中国农机工业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站联系的,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